甘侯文集
甘侯藝廊
經營手記
路還很長
一千年來的日本飲茶,只發展出兩種方式,從榮西禪師在杭州徑山寺拜虛堂禪師為師,受臨濟法脈,傳中國抹茶回日本,並著書立論推廣茶道開始,這種把茶磨粉,置於碗中沖水,用茶筅攪和飲用的簡易飲茶方式,八百年來成為日本最正式也是唯一的飲茶方式。
日本是一個重視表面規矩,尊崇體制的民族,從中國傳入的宋代飲茶,八百年來,中國已變了兩翻,日本猶還墨守成規,甚至變本加厲,不但自創永平清規效法百丈清規,更加入武家禮法,永平清規規定飲茶、行茶、大座茶湯等禮法,武家禮法規定書院飾、台子飾、茶具使用原則,執道具的步法、身段、服裝,之後出現兩位有影響力的僧人:一為村田珠光,一為武野紹鷗,制定了整套茶會的規矩與法度,整套抹茶飲用文化逐漸成熟,直至更有影響力的將軍軍師,千利休的出現,終使整個抹茶文化,高潮而完備,千利休之後開始產生了精密的流派,分別由其四個兒子孫子產生了表千家、裏千家,甚或三千家,合計數百家元,組織之龐大令人眼花撩亂,不願端詳,從利休至今三四百年,提及日本茶道,必言千利休,提及茶道流家元,必言裏千家、表千家或三千家。
猶記得前些年走在京都城中,寺廟超過二千餘座,每座均大得嚇人,大多寺廟,都有供茶或供餐,供茶即施抹茶,每人三百至六百日幣不等,由專職人員示範抹茶泡法。
供餐正式名稱為懷石料理、豆腐、香菇,蔬果之屬,日人嗜吃甜食,尤以紅豆製品為甚,供茶時,先來一份紅豆甜點,他們稱為和果子,然後喝茶,供餐時吃完懷石料理再上甜食,有一寺院,忘其名字,庭除開滿紫藤,櫻花剛謝,滿院暮春色彩,四面開敞的和室,微風徐徐,密而不亂的圓桌,精美的陶鼎,四人圍座,享受豆腐餐,豆腐滋味迷人,庭院氣氛更是感人,雖沒喝到茶,然出了寺院,茶會意興揮之不去。想像中的日本抹茶正式茶會,應是如此,日本的抹茶會,有兩大類,一為只喝薄茶,一為正式茶會,至日本多次,至今一直只參與過薄茶,不曾有過正式茶會。
另一種飲茶方式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江戶時代,最初,只是日本文人的生活娛樂安排,直至十八世紀,才被變成煎茶禮法,生成各種流派,煎茶成道,至今只有一個半世紀,比起傳統抹茶道,只算小巫,然而,煎茶道適世能力極強,應變得宜,風流典雅,補傳統茶道之不足,故能蒸蒸日上,蔚為日本文化重要典範。在京都,煎茶道寺院比抹茶道少得多,遠至宇治山區的萬福寺,才得見煎茶道始祖隱元禪師及黃檗山門。
隱元禪師生於中國福建為黃檗山住持,清順治年率弟子東渡日本,在宇治仍以中國黃檗萬福寺為寺號,日本史上記載,葉茶由他傳入,不過推廣煎茶,用急須(茶壺)風爐而烹點啜飲卻另有其人,從賣茶翁高遊外開始,上田秋成,大枝流芳,田能村竹田及小川可近都是煎茶道名人宗師,日本天寶年後至明治大正年間,煎茶道終於蔚為大觀與
抹茶道分庭抗禮,在萬福寺的老松樹下,仰觀充滿中國寺廟風格的萬福寺,預想在一個月後,來自日本各地的數百家煎茶道流派,將在此舉辦煎茶道大會,風爐鼎沸,急須茗煙,在多禮的身段中,井然有序,雜而不亂。回顧自身所在斯土斯民,斯茶風情,對物的認真,對程序的建立,顯然有很大的差別。
京都給人的印象,大概脫離不了拱形黑沈優雅而俱年代感的廟,整齊而有層次的石道,可觀性極高的木門,許多販賣生活工藝的老店,照顧得生意盎然的植物等…。
令人深刻的是那一棵棵的老松,幾乎家家都有,戶戶都種,尤以在黃檗山的老松,震撼直指人心 ,倒不是那樹形,而是那自然中的孤傲,曲背中的執著,代表著一種民族性格,縱觀從第八世紀中的源起至第十八世紀蔚然大觀,這近千年中,不論何種飲茶方式,無一不是透過一群群的人來完成,努力中的執著,堅定裡的認同,尤須幾分傻氣來支撐,一碗綠色的泡沫,一杯淡青的茶湯,簡易行事不須三分鐘即可完成,卻被這個民族演繹得如此多彩多姿,煥然成章,那可是生命的接力,血脈的延續,而在正統文化延伸地的中國大陸、台灣,許多人用遊戲的態度在看生活,用過客的想法在看生命,找不到真正樂趣,找不出生命意義,與茶道一樣的老松,沒用點時間,實看不出它的美麗與雄壯,自己投入這個行業不過二十年,看來,路還很長。